經濟部表示綠電是提高台灣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為了達成2025年台灣綠能占整體發電量20%的目標,讓台灣成為亞洲綠能的發展中心;中央能源局和地方政府的用電大戶條款紛紛上路,促使全台至少300家的企業必須配合法令,選擇自行設置綠電、設置儲能裝置、購買綠電憑證或是繳納代金。面對新法規的發布,企業此時該做的是配合法規需求被動買單,還是該趁著市場升溫前超前部署所需的綠電能源?
國內用電大戶即將上路!
國內用電大戶條款雖然因為各方相左的意見再度推延上路時程,但在法規壓力之外,全球已有超過150家指標型企業響應RE100倡議行動,帶動如Google、Apple、Microsoft等國際巨頭大力推動旗下供應鏈100%使用綠電,甚至主動揭露合作供應鏈的綠電使用進度與100% 綠電名單,以滿足投資人期待的ESG治理原則。
為了力求綠色供應鏈的實踐,國際間越來越多企業將ESG達成率、綠電使用率等指標設為合作評估的必要條件,並設有綠能外加性、本土性的要求,也就是新的生產投資必須搭配全新發起的綠能案場,以及在當地電網使用的電量必須等於在當地購入的綠電量等規定。
對於全球產業瘋綠電的趨勢,台灣準備好了嗎?
首先從台灣綠電需求面來看,據國內媒體報導,經濟部次長2019年曾表示根據台灣過去用電量盤點,國內契約容量超過800瓩以上的業者約5000戶,年度用電量約1,500億度,如果要求每戶買5%綠電,則台灣企業的綠電需求至少高達75億度。
即使目前最新公告的用電大戶門檻將契約容量上修至5000瓩,受影響的企業家數從原先的5000戶減少至300家,但若從RE100供應鏈要求的本土性、外加性等來看,台灣企業對綠電的需求壓力仍可能高於用電大戶條款的法規要求。以台積電預期於2025年啟用的南科三奈米廠為例,單一廠的投入即帶動台積電每年增加約7億度的綠電需求,讓台積電的綠電需求從原本的每年8.8億度提高至15億度規模。
面對台灣企業在國際商業競爭所需具備的綠電能量,接著應檢視的是台灣能否及時供應足夠的綠電? 由於國際間認定被政府保證收購的綠電無法取得綠電憑證,也不能再被企業買入,所以雖然台灣預計2025年產出617億度的綠電,但主要能作為企業購入的綠電供應量卻僅有63億度。
如果再將時程拉近,2020年5月初經濟部標檢局宣布首批證電合一的綠電直轉供交易約1億度,隔年預期加入台電供應的8.4億度綠電及其他民營電廠供應的綠電量後,台灣綠電憑證交易的市場總規模估計約為10億度。短期若以此需求規模估算,則台灣綠電憑證增加的速度,可能無法跟上台灣企業需求成長的腳步。
滿足用電大戶條款的四大方案
回到滿足用電大戶條款的四個選擇方案:自行設置綠電、設置儲能裝置、購買綠電憑證或是繳納代金。如果企業同時要因應國際綠色供應鏈要求,積極布局,則在台灣綠電憑證供應不足,又高額代金繳納費用不符合資金運用效益的情況之下,自行設置綠電和設置儲能裝置應是台灣企業不可避免須考量的兩種務實做法,其中自行設置綠電的選項又以鋪設太陽能板最容易被實踐,惟土地面積和生態環評的輿論壓力是最大挑戰。
相較之下,自行設置儲能裝置雖然沒有綠電憑證認可,但土地需求低、設置期間短,又有穩定所在區域電網,以及參與台電電力輔助服務,配合台電電網負載調頻獲得台電回饋報酬等以提高投資率的優點。此外,對於自行設置綠能的業者來說,因為再生能源本身具有時間性、波動性和間歇性等不可控的發電特性,為了降低發電場域對周邊電網的衝擊,並提升設置之綠電使用效益,綠電設置結合儲能裝置也是更理想的配置。
台達能源基礎設施解決方案
對此,台達能源基礎設施的儲控能解決方案,即包含電池儲能系統(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BESS)、功率調節系統(Power Conditioning System,PCS)、能源管理系統(Energy Management System,EMS)等三大子系統,並已在國內外有數個電網型案場實際運行,經過多年運轉、調適與驗證,狀態表現相當穩定。
除了有適用於發電廠、輸配電所的10MW以上電網等級方案,台達目前也有提供針對工商業應用的 100 kW 至 MW 等級儲控能系統解決方案,以及從室內外 50 kWh 儲能機櫃到 MWh 等級的貨櫃儲能,應用場域可包括賣場、綜合大樓、機場、車站,或是製造業、微電網等大型場域應用。
不管是要因應即刻的用電大戶法規需求,還是要為了國際綠色商機超前佈署,台達能源基礎設施的儲控能解決方案都可滿足台灣企業的需求,作為推動企業成長的能源夥伴,與台灣及全球一起向綠能永續的世界邁進。
瞭解台達電太陽能能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