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 (Low-Carbon Economy;LCE) 一詞,最早出現於英國政府2003年發布的能源白皮書,自此低碳經濟成為國際社會間越來越多人關注的議題。雖然,當年英國政府的能源白皮書並沒有提供關於低碳經濟的明確定義、標準或界定方法,但目前被各界廣泛認定且接受的基本概念即是:「一個只會產出很少碳排放量,或甚至零碳排放量的經濟系統。」
但是究竟多低的碳排放,才可以被視為是低碳經濟呢?
當經濟成長動能與碳排放脫鉤,理想的低碳經濟就會到來
若從巴黎協定旨在「將全球氣溫保持在遠低於工業化前攝氏2度水平」的氣候目標來看,19世紀的工業革命,或許可視為是促成全球轉向高碳排經濟的起點。
因此,如果要實踐低碳經濟目標,對於經工業化洗禮且相對成熟的經濟體來說,降低其工業化後的產業碳排就是不可避免的執行要項。反之,對於一個尚待開發的經濟體來說,即使現在因為工業化程度不高 (如:緬甸),或因現有產業結構的工業佔比較低(如:汶萊),而具有低碳經濟的優勢,未來也可能因為經濟成長需要或都會化演進歷程,從低碳排放國轉變為高碳排放國。
唯有讓全球經濟成長動能與碳排放脫鉤,全球才能因低碳經濟受惠,擺脫極端氣候威脅。
全球脫碳,唯有仰賴世界各國共同合作,才有機會成功。
相較於川普政局,2021年1月即將繼任美國總統的拜登團隊清楚表示:「貿易政策與氣候變化目標不再分開」,未來將利用貿易政策對碳密集進口產品徵收碳稅或進行配額。類似的碳邊境調節稅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 政見,歐盟已於2020年啟動意見徵詢,並預計於2023年發動執行,未來不論產品是在歐盟境內產製,還是自海外進口引入,只要屬於碳排放密集型的產品都將承擔碳稅開徵的壓力。
雖然碳稅的稅額、稅率尚未明朗,且當前全球碳交易市場的碳價行情落差甚大 (小至低於1美元,貴則逼近130美元),但若以實現巴黎協定目標設定每公噸排碳所需擔負的成本,則每公噸排碳成本估計將可能來到100美元的水準。
由於氣候政策獲得歐美多數民眾的認同,2020年12月初亞馬遜 (Amazon)、花旗 (Citigroup)、福特等多家美國大企業,主動聯合致函美國國會以及尚未走馬上任的總統當選人拜登,表態支持美國重回《巴黎氣候協定》,並期盼新政府的氣候解決方案出檯。
就連美國汽車製造巨頭的通用汽車 (GM),也宣布一改過去支持川普政府針對汽排標準與燃料效率規範向加州政府發動法律戰的立場;而向來反對氣候法令的美國農業業聯合協會 (American Farm Bureau Federation) 也轉為協助農業部門降低碳排放量的支持者與推動者。
Covid-19造成的經濟衝擊,讓各國加強推動減碳轉型的決心
根據國際能源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的統計資料顯示,自1990年以來,全球新增的碳排放量主要是來自電力和熱力部門 (約佔40%),其次則為交通部門 (約20%)、工業部門 (約20%) 和一般家戶部門 (約10%)。
改革,若要創造明顯效益,就要從大項目著手。
導入綠電及潔淨能源替代傳統能源、推動電動車普及化,以及鼓勵工業大戶和一般家戶節能省電等,一直以來都是氣候倡議者搖旗吶喊的推動口號,也是各國施政者為了展現自己對氣候議題重視所採取的措施,但過去在缺乏社會決心及推動信心的情況下,政策搖擺牛步、施行範圍過於保守或缺乏具體目標等批評也在所多聞。
直到2020年全球Covid-19疫情導致各地經濟急遽衰退,為了幫助產業振興,各國政府無不加大對民間企業的補助力道,並擴編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的預算。此時,歐盟及歐洲各國政府紛紛以執牛耳之姿,趁勢推出各種以減碳作前提,促進產業升級轉型的利多政策,其中最具代表的正是高達7,500億歐元預算的歐盟復甦計畫。
綠電推展速度是推動低碳經濟成長的關鍵
但有限度的空間資源該如何分配,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國家層級之外,許多地區政府和參選人也意識到,未來唯有打造具低碳經濟基礎的產業環境,才能吸引更具未來成長動能的企業加入,並獲得在地選民的認可。
反之,減碳步調緩慢的地方則可能面臨產業出走的風險。
2020年11月底,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日本Sony、理光 (Ricoh) 、花王 (Kao) 及 Nissay Asset Management等業者表示,為回應客戶及市場的減碳需求,懇請日本政府加快再生能源發展步調、放寬相關法令,否則在預期日本未來綠電供不應求且成本昂貴的嚴峻環境之下,各大企業只得被迫做出遷出日本的決定,此舉將可能導致日本產業最具價值和競爭優勢的技術能力外流,對於長期人口老化、減少的日本經濟來說,將是另一個重大威脅。
台灣近年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為使2025年台灣綠能佔整體發電量20%,經濟部帶頭衝刺太陽能裝置容量20GW及離岸風力5GW的目標,雖然據業界分析,台灣2025年的綠能發電量還不足以因應產業所需,但如今全島各地大舉建設開發,卻已引發諸多關於農地不當開發、與漁民爭海影響生計,以及為了綠電破壞在地生態和環境景觀等,違背減碳初衷的抗爭挑戰。
台灣極有限度的國土與海域管轄面積,是不可迴避的客觀事實,空間資源的分配正義與效用最佳化,儼然已經是台灣邁向低碳經濟之路,所需跨越的重大關卡。
電力供給終有上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節約用電是永續的課題
除了考量現行產業用電之外,未來為了力行減碳而推動的電氣化改革(如:燃油車改電動車、瓦斯爐改電子),以及數位轉型趨勢所關注的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運算、5G建設和無人化應用等,也都會增加電力消費的需求量,如果只單邊思考如何增加再生能源發電,則在空間資源受限的客觀條件底下,無論如何提高能源轉換效率,都將遇到技術上限的發展瓶頸。
同時考慮從電力使用端降低個別能耗,以及提高整體電力系統全天,甚至全年的的能源使用效率,才是實踐低碳經濟理想所需顧及的永續課題。
台達從全球電源供應器起家,一路秉持環保、節能、愛地球的企業精神,專精各領域的能源管理與能效提升方案。在創能與節能領域,台達不僅有能力服務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發電系統,更可結合樓宇自動化、節能空調、智能LED照明等低能耗設備,輔以數位化的DeltaGrid® EM能源管理服務,為智能工廠、資料中心、商辦大樓等提供最先進的節能解決方案,取得LEED綠建築認證。
若再結合電動車充電設施和儲能系統,台達DeltaGrid® EM能源管理服務更可多管齊下,在創能、節能的基礎之上,再發揮遠端自動化統一控能,以及即時智慧卸載、自動調度等作用,為場域整體的能源使用效率最佳化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台達DeltaGrid® EM 能源管理 解決方案
從創能、儲能、用能等三維度,為您實現能源使用效率最佳化的控能目標
以實際應用於台達位於台北市內湖的總部瑞光大樓示範場址為例,不僅屋頂設有29kW的太陽能發電系統與33kWh的儲能系統,地下室停車場也配有電動車充電樁,並充分導入台達DeltaGrid® EM能源管理解決方案,介接既有的樓宇控制系統,取得大樓重要設備的監控資訊和負載調度能力。
藉此,台達DeltaGrid® EM能源管理系統可在用電尖峰時段導入屋頂太陽能的電力,其餘過剩的電力則可存於儲能系統中,當日照有限或偶發大量用電的時候,則可搭配支應負載用電。此外,儲能系統也可善用假日或夜間的離峰時段,主動從市電充電,進一步拉平大樓場域的負載曲線,縮小用電尖峰與離峰落差,達到能源最佳化使用目標。
介接樓宇控制系統,則可讓台達DeltaGrid® EM能源管理系統找出場域內的無效率用電,將之卸載後減低負載端的電力消耗,達到開源、節流、智慧調度等多重效益,使得瑞光大樓得以降低契約容量與電費支出。
能源管理的無形效益,經台達DeltaGrid® EM能源管理系統皆可轉化為有感、可視的即時量化資訊,管理者透過手機或電腦螢幕就能即時掌握發電、儲能、用電資訊,動態資訊每秒更新一次,每日累積資訊每五分鐘更新一次。
即使是過去已導入能源管理系統的商辦大樓或廠房,也能善用DeltaGrid® EM的API介面,讓新導入的系統能與既有系統介接,就算沒有整套更換,也能獲得升級擴充的體驗,用最小的投資獲取最大的效益。未來,能源管理是低碳經濟的基本配備,在追求企業永續與社會永續的道路上,讓台達的專業與您同行,一起為全球減碳、消弭極端氣候威脅努力。
資料來源: